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市工信局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索引号: 1134160079358026XN/202408-00016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他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75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8-28 发布日期: 2024-08-28
索引号: 1134160079358026XN/202408-00016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发布机构: 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他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75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8-28
发布日期: 2024-08-28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75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8-28 16:04 信息来源: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刘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以实现“六一战略”为目标,以“4+6”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制造强市顶格推进一是建强政策体系。26日,市政府出台《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的通知》(亳政〔20241号);58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的实施方案》(亳发〔20247号),成立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工作。制定印发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2024年工作要点,清单化推进任务落实。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谯城区现代中医药产业、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蒙城县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继2023年谯城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被评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谯城经开区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后,上半年,涡阳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蒙城经开区获评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三是持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编制《亳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亳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方案》《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方案》《亳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等建设发展方案,绘制产业发展施工图、路线图和招商图谱,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二)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药、酒、农、旅四大主导产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2024上半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1066.6亿元、增长2%,规上白酒产业产值111.2亿元、增长13.3%,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719.4亿元、增速17.3%二是培育壮大制造业产业。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提升发展实力,先后成功申报谯城区中药产业集群、涡阳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两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市级层面对产业集群抱团发展的统筹和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入,涡阳县绿色装配建筑规模超百亿渐入佳境、利辛县轻纺服饰突飞猛进、谯城区金刚石迭代升级未来可期、亳芜园区电子信息星星之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竞相发展。上半年月均新增工业投资项目3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9.9%

(三)着力推进扶优育规,制造业发展动能强劲一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聚焦企业带动性和根植性,在产业链内筛选出1-2家规模较大、产品高端、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着力打造年产值近300亿元古井贡酒、超百亿的鸿路钢构、超20亿的伯希和服饰等一批带动力强的本土龙头企业,打响亳州制造品牌,引领产业链联动发展是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面增量。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坚持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推广“专精E贷”,今年以来已开展16场政银企对接会,为355家企业对接融资需求8.04亿元。已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6家,省冠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三是优化审批服务。创新实施政务服务“一键申报”“材料免提交”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费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市县两级3177个政务服务事项“一键申报”“材料免提交”,累计通过“一键申报”方式为企业群众办理申请62.3万件,节约材料成本约186.9万元。四是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古井集团白酒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工信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徽冯了性中药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亳州益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获评安徽省区域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和园区申报数字化转型项目,其中蒙城经开区获评示范园区,古井集团获评龙头企业示范项目,天祥药业、正宇面粉、联鹏瓶盖获评中小企业示范项目。上半年,全市新增数字化改造企业180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居全省第3位。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印发《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做好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聚焦工业项目招商,明确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招商目标任务。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供销一体融合,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纳统早投产。今年4月份,谯城区挂牌成立谯城区产业招商事务有限公司,这是全省县区中首批成立的市场化国有专业招商公司之一,实现政府主导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的双轮驱动。

(四)着力推进创新引领,“智改数转”动能强劲一是强化企业培育,激发创新活力我市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工作,不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进落实双倍增一提升两清零行动计划,建立高企和科小培育库。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企业主体实施培育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独角兽(潜在)企业培育建设行动。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46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清零任务数分别为:76家、19家,全部完成清零,完成率100% 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项目26与中国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投入运营

着力强化要素支撑,为企服务机制优化。一是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为主线,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深入摸排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经摸排梳理,共汇总储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节能降碳等重点项目157个、计划总投资187.7亿元。以设备更新助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上半年我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79.9%,领跑全省二是强化资金支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充分利用贴息、担保等市场化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财政安排直接融资及企业挂牌上市奖励资金1645万元安排融资担保发展补贴资金600万元,支持实施“科技担”“小微担”政策,为全市近800户工业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25.3亿元。统筹安排各级各类资金,引导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拨付省级资金809万元,支持谯城经开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建设;拨付省市资金911.3万元,支持11家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统筹安排各级资金1810万元,支持全市工业领域更新改造设备170台(套)。三是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开展人才招引开展“‘揽英才智汇药都亳州市2023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累计举办19场招才引智推介活动。深入推进两保五对接”“三级三方服务千企等活动,完善企业用工服务白名单2023年累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9983人。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德昌药业、美誉制药、蒙城繁枫真空科技3家企业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年招收博士后12名。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培育认定机械加工、机电工程、汽车维修工等工种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其中李大卫技能大师工作室(机械加工)被评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深化。一是企业规模效应不明显。1-6月份,全市8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仅11家。212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中尚无产值超10亿元企业。二是产值下滑企业占比偏高。1-6月份,全市3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下滑,占比47.5%,下拉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速14.6个百分点。三是战新产业集聚度低。全市仅有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中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制造业创新能力仍需提升。一是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研发)平台不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二是专精特新培育有待加强。全市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6家、居全省第13位,仅占全省的3%;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居全省末位,仅占全省的0.7%三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企业管理者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作用等缺乏认知,对工业互联网等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传统中药企业,加工生产过程单一,管理模式简单,在对数字化转型投入上犹豫不决。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需加大力度。一是战新产业集聚度低。2023年,全市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0.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3位。全市仅有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中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品牌影响不够。我市虽拥有现代中医药领域的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皖北地区最大县域汽车制造基地和省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等优势,但品牌影响力范围不够广、效应不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三是企业研发投入偏少,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全市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2%、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创新平台认定数量较少,以“三首”产品为例,截至目前全市获评首台套项目2个、居全省末位,全市首版次新材料项目获评数仍为0。我市尚未出台“三首”产品奖补政策,企业申报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我市历次“三首”项目申报企业较少,获得省级资金支持力度不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狠抓主导产业固本强基,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一是强化运行调度。围绕2024年“1215”重点目标,全年净增规模工业企业不少于100家,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规上医药制造业、白酒及保健酒产业均增长15%以上,纵深推进工业稳增长“五大行动”和“扶优育规”工程,扎实开展要素对接,“一企一策”帮扶生产下滑企业,全力推动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产业发展集聚区,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三是推动改革深化。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评价结果运用,认定发布“亩均论英雄”改革白名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速达8%。

(二)狠抓集群化链式发展,营造产业竞争新生态。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各县区坚持“链群协作、特色集聚、错位发展”,强化区域分工合作,“一县一策”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锻强产业链条。“一链一策”强链延链补链,加大“链主”企业培育力度,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三是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

(三)狠抓科技创新数字赋智,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二是建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力争培育省企业研发中心10家,打造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2家。三是树立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引导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全年完成26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完成200家企业数字化诊断服务。

(四)狠抓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为企服务新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政策资金和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高效落实各项惠企助企政策常持续推进“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大力推广“专精特新贷”“亩均英雄贷”。二是精准招引“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三首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拓展“税信通”“免申即享”“一键申报”等为企优环境的改革举措,继续巩固政务服务“一键申报”“材料免提交”改革成果,不断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减费用。扎实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常态化开展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等活动,完善诉求闭环办理机制,形成线上线下并行督办、定期动态更新、及时向企业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办复类别: B类

联系电话:0558-5555262

 

 

 

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8月20日